全国人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人大 >> 调研·理论
赴浙江贵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来源:《河北人大通讯》 2019-05-22 10:41:25
A- A+

  近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石立新、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巡视员史凤岐带队的农工委考察组,到浙江、贵州两省对易地扶贫搬迁、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改厕工作等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综合考察情况,感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综合施策,农村面貌变化大。大家普遍感到,浙贵两省特别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高质量优,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效果明显。一是高位推进,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2003年以来,浙江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将农村改厕与环境整治一体部署一同推进,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形成治理合力。建立了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2003年以来,浙江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800亿元。三是因地制宜、创新农村改厕模式。贵州根据省情特点,探索了“沼改厕”和连户共建模式,有效解决了改厕成本高、户用厕所改造难等问题。

  二、坚持增收导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快。两个省都非常重视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以此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支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浙江着力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有条件的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培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57家、农民合作社4.93万家、家庭农场3.64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8013家。贵州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支持省内非农企业向农业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目前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4万家。

  三、坚持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大。从考察情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推手。两省均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村落原貌,打造“美丽经济”“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旅文产业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桐庐芦茨村的慢生活体验、湄潭的特色黔北民居、田园山水、茶旅文化等都成为拉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目前,浙江全省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超过2.1万家,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667.6亿元、增长31.9%。累计创建2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了36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建成农家乐特色村点3262个,去年接待游客3.98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27.7亿元。

  四、坚持质量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浙贵两省都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浙江坚持以严格一证、一码、一品、一网、一店、一减六个关键环节管控为抓手,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成7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85个涉农县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一品一策”风险管控,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4.5万家规模主体纳入质量追溯平台管理,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3%以上,主要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坚持统筹配套,搬迁脱贫之路特色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贵州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省份,他们围绕“怎么搬”,以“六个坚持”为遵循全面提高搬迁质量和成效,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和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2017年共建成安置点263个,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截至2018年底,已搬迁入住127万人。有的安置点规模在万人以上,基本上一个安置点就是一个新城区。围绕“搬出来后怎么办”,在全省推广“五个三”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配套政策,提出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统筹就业、就学、就医三大民生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家庭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建立集体经营、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服务群众,确保搬迁群众安居能乐业、搬迁能脱贫、脱贫能致富。

  六、坚持人才支撑,农业发展后劲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浙江情况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创新改革。深化农业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动职称评审向新型职业农民延伸,全省已有104位职业农民获评高级农艺师职称,开创了职业农民获评高级技术职称的先河。二是吸引大学生学农务农创业立业。对本省籍就读农林院校种养专业的大学生实行免学费,对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进行补助,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着力发展“农创客”“农二代”。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成立农艺师学院,引导地方政府与院校合作,加快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学浙贵看河北。两省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统筹推进、久久为功。要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贯彻实施,加快补齐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要坚持规划引领,实行分类指导,科学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具体规划,构建多规合一规划体系。要坚持系统治理,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田园旅游发展等一体推进。要坚持高位推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盯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持续用力,一届接着一届干,不见成效不撒手,不达目标不收兵。

  启示之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农业转型根本在于经营主体的转变以及经营管理体系的转变,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优势特点,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促进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提高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积极运用产业政策倾斜、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启示之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必须加快步伐、拓展功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拓展农业功能的必然选择。要着力推动落实财政、金融、税收、科技人才、用地用电等这些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效,扶持一批县、乡、村,发展农村的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培育融合发展的一些企业主体。鼓励发展种养业、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康养等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引导企业和农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服务,提高应对市场变化能力。

  启示之四,品牌农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提质增效。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生产源头抓起,一环紧扣一环。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打造特色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要突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为导向,推进以品质特征、生产区域、销售范围、品牌名称为核心的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强化各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依托省内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组成农业产业专家顾问团,建立覆盖产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对接京津搞好促销,推介我省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启示之五,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必须配套跟进、多措并举。就集中安置点来说,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抓好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为重点的配套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盘活迁出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资源,实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服务,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道德氛围,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社区治理,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基层党建,通过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强化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四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启示之六,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必须建好建强、激发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关键。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富民为根本,建好以农民为主的农村人才队伍,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领作用,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带头人队伍,让自己能致富、能带群众富、能让集体富的“三富型”能人走上村级领导岗位。要创新涉农人才培育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支持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涉农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吸引企业家、医生、教师、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人才到农村去施展才能。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史凤岐 张国琛 尹玉刚)

责任编辑:赵文强
Copyright  ©  2011-2018  www.hbrd.gov.cn  河北人大 版权所有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冀ICP备09023088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