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人大 >> 调研·理论
我对宪法第九条“水流”概念的理解
来源:《河北人大通讯》 2019-06-20 17:44:46
A- A+

  在宪法第九条的规定中,采用了“水流”的表达。作者从“水流”的水文属性、资源属性、生态属性方面论述了其丰富内涵。正因为如此,“水流”这一概念被写入宪法,成为宪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自然资源。作者还指出,在开发利用“水流”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水流”的自然规律,更要节约水资源,保护好江河湖泊生态系统。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这里讲到水的时候用的词汇是“水流”。在新一轮宪法修改中,有的专家认为用“水流”表达水这种自然资源不如用“水资源”“水”或“水域”更加准确,但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选用了“水流”这一概念并沿用至今,必然经过反复推敲。如果用“水”这一概念,必然有淡水和海水之分,而且“水”有物质H2O的内涵,不仅以自然资源的形态存在,而且以一种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各类动植物中,因此不能简单讲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概念目前被广泛使用,狭义上主要指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永久雪原,属于自然资源。但是,在严重缺水的地方或海岛,人们往往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回用(即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则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而“水域”的概念则相对狭窄,表达不出水流穿越山川、汇流大海的空间流动的感觉。所以,理解宪法中使用“水流”这一概念,应该深入理解“水流”的科学内涵。“水流”除了具有很强的地域(流域)属性之外,它还包含三个基本属性:遵循自然规律的水文属性、为人类服务的资源属性、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属性。应该讲“水流”是一个严谨的并具有包容性的科学概念。

  “水流”的水文属性包括产、汇、调、泄的水文过程和基本特性。首先是“产”。水流的源泉是降雨,所以讲到水流,先要感谢降雨。降雨的承接面叫下垫面,也就是地表形态,包括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度等等。“产”代表了降雨与下垫面的关系。同样的降雨,下垫面不同,产生的“水流”也不同,被茂密植被覆盖的山川可能产出涓涓细流,而光秃的山岗因缺乏植被的拦截,极易发生洪水和水土流失。

  其次是“汇”。汇的前提是江河水系。大陆地表,从山川到平原,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和水文作用,形成由干支流组成的网络般的江河水系,把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由江河一级级支流,由小到大汇入干流,孕育出江河生态,服务于人类社会。所以“汇”代表着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切断这种关系,就会导致水系不完整,水生态系统不稳定;水系被破坏,就会导致江河泛滥。

  再次是“调”。江河水系中有许多湖泊和湿地,加上河槽本身的空间,发挥着对降雨形成径流的调蓄功能。我国江河中下游著名的吞吐型湖泊和湿地,如长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淮河的洪泽湖,海河流域的白洋淀等,都发挥着调蓄径流的重要功能。湖泊和湿地的调蓄功能,既可以减少洪水灾害,又可以保障供水。所以“调”又代表着河流与湖泊、湿地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江河湖泊自然调蓄能力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时,水库大坝这种人工调蓄江河径流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是“泄”。它代表了陆地与海洋的关系。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在人类社会利用以后,又通过江河水系和地下水层宣泄到大海。当然,一些以内陆湖泊为终点的内陆河流除外。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如亚洲的长江、恒河、普拉马普特拉河,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巴拉那河,非洲的刚果河、尼罗河等,每年向海洋宣泄十多万亿立方米的水量,同时携带大量泥沙等,为海洋补充大量的陆源营养物,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资源。

  “水流”的水文属性反映了“水流”产、汇、调、泄的自然过程,“水流”的资源属性则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水流”的资源属性主要表现在水量、水质、水能、水域岸线、水生生物等方面。水量反映了“水流”的资源丰富程度,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供水功能。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万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第六位,相对比较丰富,但人均仅有2100多立方米,在世界上的排位比较靠后。水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空分布的均匀度,相对于欧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大陆的国家,我国地理上的纬向地带差异性很大,也就是南北方东西带地理气候差异性很大,所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匀,开发利用的难度比许多国家大得多。

  水质成为“水流”的资源属性纯粹是人类行为带来的。主要是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使水有了质量的好坏之分。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规模大,产业结构偏重,所以水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水流”的质量问题应引起格外重视。

  “水流”资源属性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水能。“水流”顺着地形落差在江河中运动,有质量、有高差、有速度,自然具有动能和势能而形成水能,以水力发电的方式服务经济社会。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高原高山多,江河落差大,水能资源世界第一。据统计,理论蕴藏量为6.9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4亿千瓦,目前开发了3.4亿千瓦。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而且作为清洁能源,还会对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水域岸线是“水流”提供的另一种重要资源服务功能。江河湖泊在一定水位下形成的水面及其水面之下的水体,专业上通常称为水域,水域在水平面上的陆地边界通常称为岸线。水域岸线是“水流”为人类奉献的另一种珍贵的资源。鬼斧神工的山川地貌、湖光山色的水面倒影、高山峡谷的激流险滩、幽幽深谷的静谧水溪,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域岸线所形成的内河航道、港口码头,使内地可以通江达海,提供了内河水运的航道资源。水体中大量的水生物,尤其是各种鱼类,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

  “水流”的资源属性造福于人类社会,“水流”的生态属性则是陆地水生生物的生存基础。河流和湖泊、湿地创造出不同形态的生态空间。比如河流,可分为急流型、宽浅型、顺直型、弯曲型、分叉型等不同形态,呈现出适应不同水生生物生存的各类环境。河口地区因为是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区,自然又是另一番生境。再如湖泊,因成因不同而异,构造型湖泊水深,冰川型湖泊水寒,河流吞吐型湖泊水浅且水面变化大,还有堰塞湖、火山口湖、风成湖等其他类型的湖泊,不同的生境孕育着不同的水生生物群落。“水流”不仅拥有形态多样的生态空间,而且还通过搬运、传输泥沙和水生有机物等大量营养物,来满足不同水生生物生存和生长的需求。多样化的江河湖泊生态空间和“水流”中的丰富营养物,孕育着江河湖泊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以长江为例,从青藏高原到近海平原,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276条,水面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142个,分布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就有420多种,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长江生态系统。

  然而“水流”的生态属性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对江河湖泊的围垦侵占阻断了江河水系,改变了江河湖泊连通关系,破坏了水系的完整性。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泊,使水体的环境质量明显降低,富营养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毒有机物含量升高,造成生物链断裂,导致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活动受限甚至死亡。各类拦河建筑物的修建,调整了自然水文过程,阻断了鱼类洄游通道,改变了江河生态空间,必然牵动江河生态系统的调整和变化。繁忙的内河交通和大量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扰动江河,挤压了鱼类的生存空间,必然使鱼类物种受损。凡此种种,都对“水流”这种国家自然资源安全产生重大挑战。

  正是这些丰富内涵,使“水流”这一概念被写入宪法,成为宪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自然资源。宪法第九条还指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水流”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水流”的自然规律,更要节约水资源,保护好江河湖泊生态系统。

  (作者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 矫勇)

责任编辑:赵文强
Copyright  ©  2011-2018  www.hbrd.gov.cn  河北人大 版权所有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冀ICP备09023088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