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人大 >> 监督工作 >> 监督动态
联组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
来源:河北人大 2019-09-29 08:58:45
A- A+

9月28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来自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等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接受了与会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的现场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教民:我先向省人社厅问一个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促进和扩大就业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执法检查发现,我省就业工作在总量承压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部分一线技术岗位招工难,另一方面,不少劳动者却找不到合适工作,“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并存。请问,针对这一矛盾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省人社厅厅长宋立民:针对我省实际,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较好解决“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问题。一要保障培训供给,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主体作用,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全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开展百万农民工大培训,2019年至2021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今年培训48万人次以上。经过努力,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二要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针对性,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围绕家政、养老服务、护士、幼师、保安、汽修等全省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创业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慧农业、智能建筑等新产业培训;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力度。注重培树“行行能建功、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把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等内容贯穿培训全过程,三要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国家政策,全省从失业保险金结余中拿出34亿元,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单独建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中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

二是扩大有效岗位供给。坚持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一要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就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加大培育市场新增主体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二要在转型升级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完善产业转移、项目建设与岗位对接机制,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举办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深入实施,加快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三要落实好促进就业相关政策。落实好减税降费、失业保险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稳就业政策,稳定和挖掘企业就业岗位;落实好吸纳就业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促就业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

三是促进劳动力顺畅流动。针对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打破影响劳动者流动的城乡、区域、身份等体制机制弊端,为劳动者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构建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促进人岗合理匹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教民追问:刚才,宋厅长从加强职业培训方面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我想再问一下省教育厅,针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在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衔接方面有哪些措施?

省教育厅厅长杨勇: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高校建立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发挥就业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向作用,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我们按照省委3689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总要求,统筹考虑我省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根据行业、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是根据产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大数据与物联网、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先进环保等高新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金融、科技、信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设计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助力冬奥会,打造冰雪人才培养基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改造钢铁、石化、食品、纺织服装等相关传统学科专业。

二是严控布点多、需求少的学科专业,淘汰就业差水平低的学科专业。每年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强化年度招生计划对人才供给的调节。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裁撤了一部分专业。一些学校就把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类专业、社会管理类专业撤销了。

三是明确高校专业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13所省重点骨干大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学科专业。普通本科院校重点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高职院校健全学科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和岗位及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是创新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协同育人。积极推动高校校际间协同,构建学科专业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是以评促建,健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对“双一流”和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进行绩效考评,建立专业退出机制。督促高校定期对专业设置进行自我评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工作,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近三年,我省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307个,撤销或暂停招生253个;新增专科专业616个,撤销或暂停招生592个。这一增一减,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在新增专业当中,新增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占比分别为30%和45%,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基本吻合。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2019-2022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规划,3年计划新设本科专业424个,专科专业615个。新增专业中,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专业占比为35%,现代服务业专业占比为45%。专业调整、校企合作给学生就业工作带来勃勃生机。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1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40000余个,毕业生数和提供岗位数达到1:8。近两年,该校为河钢集团、宝武钢铁集团、三一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订单式培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产业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力争让每一个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人才保障。

省人大代表宋丽敏:党中央、省委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执法检查情况看,一些地方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等与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对接还不够精准,针对性还不够强,农民参加的积极性还不高。请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振洲:首先感谢宋丽敏代表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关心支持。河北是个农业大省,有1982多万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如何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涉农领域就业创业,是农业农村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先后有130多个县被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确定为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培训20。7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已成为农业农村创业致富的重要力量。总体看,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氛围、有潜力、有成效,但由于农民群体大,产业类型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农民就业创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上还不够精准,针对性还不够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重点,启动农民教育培训三年提质增效行动,不断改进内容、创新方式、强化服务,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培训内容。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将做好需求调研,为农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设置培训模块和课程体系,融汇各类知识技能、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等内容,把农民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用上用不上作为衡量培训内容质量的标准。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加强教学互动,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案例、经验传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参训者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改进培训模式,围绕农时季节,采取分阶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加大实习实训比重,鼓励跨省区交流实训,拓展理念视野。用好信息化手段,试点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

三是提升培训能力。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办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师资选聘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训师资库,在现有5000名入库师资的基础上,继续遴选更多优秀师资入库。重点依托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把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等纳入师资范围,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辐射带动,带动更多农民创新创业。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聚集政策资源,统筹土地流转、产业扶持、技术服务、人才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支持他们创业发展。鼓励抱团发展,支持参训农民成立或加入专业协会,参加各种展示展览、项目路演和技能比赛,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与市场有效对接。强化示范引领,继续支持农民参与“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百名优秀农民学员”等遴选活动,讲好农民创业兴业故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增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感、获得感。

五是拓宽成长渠道。借助高职扩招,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沟通,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办好农科专业,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积极争取将高素质农民纳入学费资助范围,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送教下乡等培养模式,吸引更多农村青年就地就近学习,定向培养具有高等学历的高素质农民,搭起农民职业培训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六是强化绩效管理。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已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我们制定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培训对象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省对市,市对县绩效考评机制,对所有培训教师、培训班组织和学员满意度实行线上考评,确保参训学员综合满意度不低于90%。同时,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当年考评结果与下年度任务安排、资金安排、评优奖励直接挂钩,确保农民教育培训三年行动取得实效。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范振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就业扶贫是治本之策,但往往贫困人口年龄大、健康状况差、学历低、技术少,普遍反映就业难度大,不稳定。请问,我省在就业促进脱贫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和工作措施,效果如何?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措施?

省扶贫办主任李志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把就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就业扶贫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人社厅制定《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实施意见》,省扶贫办等8部门印发《河北省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方案》,形成了就业扶贫方面完整的制度体系。

围绕就业促进脱贫方面,重点采取了四大举措。一是抓技能培训。针对贫困劳动力学历低、技术少、就业难的实际问题,突出抓好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重点实施了职业教育、致富带头人、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技能大培训,让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1—2门就业技能、实用技术,今年以来共培训贫困劳动力11.27万人次。二是抓劳务输出。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利用东西部协作等渠道,通过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举办企业现场招聘会等方式,有组织地推动贫困劳动力实现劳务输出,带来了思想的改变。推动贫困人口到京津就业,今年以来共有1.8万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三是抓就地就业。对不愿离家的贫困劳动力,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引导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特别是把扶贫车间作为一个重要抓手,采取单建或联建的方式建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全省共建设扶贫车间1517个,投入资金67.3亿元,吸纳1.86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四是抓就业扶贫专岗。对年龄偏大、残疾人等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人,无法进入企业,不能外出务工的,在贫困地区设置养路、护林、保洁、居家护理等就业扶贫专岗,组织他们通过参与劳动得到补贴。全省共设置就业扶贫专岗2.4万个,防止了简单发钱发物、养懒汉问题,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就业扶贫成效明显。一是增强了信心。通过就业脱贫,最大的变化就是贫困群众精气神的变化。二是增加了收入。截至目前,全省贫困劳动力103.3万人、已经脱贫92.6万人,未脱贫的10.7万人中已实现就业7.11万人。二是学到了技能。通过就业脱贫,特别是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等,让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四是兴旺了人气。过去,贫困地区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村里除了过年,看不到多少人。现在,在家门口就业的多了,不少人纷纷返乡创业,农村人气旺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就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巩固就业扶贫成果,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委员刘莲花:我问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两个问题。退役军人是促进就业重点群体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执法检查中发现,退役军人适应市场环境和岗位需求方面还有差距,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的帮扶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请问当前我省退役军人总体就业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解除退役军人就业“后顾之忧”?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兰保良:首先感谢您的询问。近几年,我省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占到退役军人总数的近90%左右,如何让他们有工作、生活好,事关军人职业的尊崇,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王东峰书记、许勤省长就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在有关会议上提出明确要求,分管这项工作的赵一德副书记、张古江副省长多次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调度。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当作“一号工程”进行推进,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9个政策文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积极举办网上招聘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1-8月,组织有意愿的退役军人培训1.3万人,实现就业1.2万人。退役军人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同时我们也感到,我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退役军人适应市场环境和工作岗位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合作体系还需持续加强,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切实解决好退役军人就业的“后顾之忧”。一是摸底数。进一步摸清当年度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详细掌握他们的学历、自身特长和就业意愿等信息,建立退役军人个体需求、市场岗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本台账,为精准培训打下基础。二是抓培训。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的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各市退役军人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当年度退役士兵全员适应性培训,帮助退役军人顺利融入社会;依托全省304家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和288家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努力实现“培训即就业、离校即上岗”;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行并重,进一步提高退役军人就业的竞争力。三是促就业。发挥全省835家退役军人就业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利用好“河北省退役军人就业招聘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推动网络招聘常态化。在首批选送150人的基础上,再组织100名退役军人赴边疆地区就业。大力推动各地成立就业创业社会组织,帮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四是强保障。推动已有扶持政策的落实。积极争取退役军人就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部门合作,共同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依托国有企业、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设立更多的就业基地。积极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努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书为:我参加了这次执法检查。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就业专项资金在投入和使用上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市、县反映资金筹集压力较大,有的县难以达到实施办法第十三条“逐年增加”的法定要求。二是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上,用于补贴等保障性支出占比较高,而用于公共就业服务等促进性支出占比还较低。请问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

省财政厅厅长高云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切身利益。全省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始终把支持就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着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持政策,有力保障了相关工作开展。下面,我对您提出的两个问题,分别作一答复。

关于县级资金投入问题。根据国家和我省相关规定,要求各市县要根据当年促进就业工作需要,足额安排本级就业专项资金,保障各项政策落实。2017—2019年,我省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年均增长19.5%,其中县级投入年均增长45%,实现了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近几年劳动力供给一直处于高位,支持重点群体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导致部分市县兜底保障压力不断加大,个别市县由于财力困难,本级投入没有达到“逐年增加”的要求。这和对象转移支付也有关。

解决好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我们将深入抓好《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落实,有效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强财源培植,做大财政蛋糕。近期,将重点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抓督导。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督导各市县严格按照“一法一办法”,足额落实就业专项资金。二是抓筹资。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继续加大对县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力水平。三是抓激励。积极配合省人社部门,研究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县级持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关于就业资金支出结构问题。就业补贴支出包括促进性支出和保障性支出两部分。就业保障性支出之所以占比较高,主要是其中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占比过高,因为公益性岗位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优惠力度最大的一项就业扶持政策,最易于安置就业,也成为各地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受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以及经贸摩擦等影响,我省就业困难人员大幅增加,对公益性岗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配合人社部门,进一步完善就业资金支出结构,着力支持县乡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海波:关于大学生就业,我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教育厅,第二个问人社厅。我问教育厅的问题是:现在有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民营及中小微企业就业。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什么解决措施?我问人社厅的问题是:对离开校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特别是充分就业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省教育厅厅长杨勇: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我想,这个问题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就业观念不正确,只想到大城市去、只想拿高薪、只想就业稳定,另一个就是小微企业的待遇和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解决这个问题,我主要从教育部门来讲。

一是教育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青年人要志在四方。古人讲,宰相起于州部。大学生必须扎根基层,才能茁壮成长。教育大学生只有到基层、到车间,才能成大事、成大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小学教师出身。马云做过搬运工。所以说,改变就业观念很重要。

二是典型引路。大力宣传到基层到偏远地方就业的典型事迹,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我省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保定学院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到新疆、西藏等地区任教,融入西部,扎根基层,为边疆稳定、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至今已有150多名毕业生支援边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高度肯定,指出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在优秀典型的带动和影响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开始实施援疆就业“星火计划”,41名毕业生奔赴新疆。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实现了人生价值。

三是加强培训。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在全省大力推进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目前,除3所公安司法警察类院校,我省118所高校建成158个众创空间,累计投入资金4.65亿元,入驻项目2360个,注册企业783个,带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超过3万人。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创业,增强了就业本领。

四是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这几年,我们推出了“特岗教师”计划,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年我省要招聘大约7000名大学毕业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公费师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觉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五是搭建平台。组织并支持各高校举办校园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每个高校在毕业季至少举办一次以上毕业生招聘会。省教育厅还联合北京、天津市教委连续3年举办京津冀学前教育类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举办了4届京津冀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全省各高校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咨询辅导和就业服务。

应该说,多数大学毕业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近几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指导各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全方位就业服务,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艰苦地区就业。当然,全社会也要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造条件,解决他们面临的住房、交通、医疗、发展等实际困难,出台更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具体政策,进一步提升基层对广大毕业生的吸引力。

省人社厅厅长宋立民: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实现就业创业,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我们主要出台了以下几方面新的政策措施:

一是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省贫困和边远地区就业,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对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择优聘用到服务地乡镇事业单位。示范引领、加强培训。

二是在扶持毕业生创业方面,对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500元创业培训补贴。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以及评估认定信用良好的大学生创业者原则上取消反担保。对到贫困村创业符合条件的,优先提供最高15万元、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共同创业的最高9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毕业生创业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符合条件的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初创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不超过3年的场地租金补贴。

三是在就业帮扶方面,实施了河北省青年见习三年计划,自2019年至2021年,用三年时间组织7万名青年参加就业见习,今年组织2.4万人参加就业见习。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采取“一生一策”的一条龙就业帮扶措施,量身定制求职就业计划,年底前至少推荐3次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省人大代表刘艳红: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中规定“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执法检查中发现,我省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还不均衡,信息化采集、智慧化服务水平还不高。部分求职者反映就业服务还不够充分、高效、便捷,基层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未真正打通。请问,解决上述问题有什么具体措施?

省人社厅厅长宋立民:省人社厅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在平台建设方面补短板。目前我省省、市、县、乡四级已全部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村级建成了60%,还有40%的村未建成村级服务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开展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到今年年底完成全省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同时开展乡镇(街道)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质量提升工程,从2020年起利用三年时间,以县(市、区)为单位分批次对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更新。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水平。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升级完善河北公共招聘网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网,打造省级集中、资源共享、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推介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上下贯通,打通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丰富信息化服务功能,将公共就业服务办理事项全部纳入信息化流程,强化各级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完善岗位信息收集发布、岗位匹配、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网上求职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功能,解决好信息化采集、智慧化水平还不高问题。三、在服务质量方面促提升。要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应用、自助终端互联互通,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业务受理、审核、实施一体化办理,同一业务事项多渠道可受理、任一方式可办结。要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清理各类无谓证明,逐一明确兜底条款,完善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集中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加强跨辖区、跨层级、跨业务经办衔接,全面实行“一门、一窗、一网、一次”办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服务。

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张占平:创业是带动和扩大就业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广阔就业空间。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就业。请问在“双创双服”的背景下,我省在鼓励创新、强化科技引领,以创新带动高质量就业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省科技厅厅长马宇骏:谢谢占平委员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科技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双创双服"活动向纵深发展,围绕就业优先的总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建设双创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建设各类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866家,在全国列第5位,培育创业团队6500个、科技创业企业1.3万家,直接带动就业15.5万人。我省建立全链条企业育成服务体系的做法,作为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在推动双创的典型经验给予了表扬通报。同时也想借这次联组会平台,把有关工作作个汇报,主要内容概括为“四个一批”:

一是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的双创政策。围绕科技创业促进高质量就业,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创新,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双创的15条措施;设立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其在企业培育、吸纳就业等方面的绩效,每年安排8500万元进行奖励性后补助;建立总规模2。87亿元的河北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设立了11支天使投资子基金;实施“京津冀创新券科技服务工程”,安排创新券资金8300万元,汇集千家开放实验室,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此外,我省还在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文件,全省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二是建设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双创平台。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省科技厅按照东峰书记“在每个县都要建立众创空间,切实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指示要求,制定《省级众创空间建设指引》,组建创业导师团,吸引深圳柴火空间、清华启迪、北大科技园、黑马会等2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在我省落地。大家到每个市区看,会看到凡是年轻人多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众创空间。

三是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双创活动。科技厅重点推动三大类工作,一类是基础工作、一类是重点工作、一类是品牌工作。我们将推动品牌工作,让大家听到科技声音、闻到科技的味道、看到科技的标识。其中做了三项品牌工作:一类是创新创业大赛。去年举办了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项目共有3600多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北电视台对总决赛进行两次录播,在全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今年大赛准备在10月中下旬举办,欢迎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到现场检查指导。二是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每年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城市举办创新创业活动,评选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1200多个,培育了双创带头人。三是组织“双创促转型河北在行动”系列活动,省政府专门印发了活动方案,举办活动150多场,服务小微企业近万家。

四是培育竞争力强的双创主体。一是培育科技中小企业,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每年增加一万家,去年年底到了6。8万家,今年准备超过8万家。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这几年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6年底高新企业总量2031家,去年达到5000余家。2017、2018这两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是过去六年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2。5倍。在全国排到第10位。2010年以前河北排在15位。每年安排两亿资金对高新企业进行补助,全省要拿出6亿资金进行补助。河北省科技创新总体能力在全国排在中下游,还存在很多问题。我想主要问题是“上热、中温、下冷”,重视点、关注线、轻视面。接下来我们要认真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性和细节性,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扎扎实实落实好各项工作。总的一个想法就是把河北创新之火烧到最基层,让创新发展的星星之火在河北尽快形成燎原之势,为河北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省政府副省长张古江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就业促进专题询问联组会议,体现了对保障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照兵常务副主任的讲话要求,充分采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推动“一法一办法”贯彻落实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履行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列为“六稳”之首,我们一定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我们将按照法定职责,对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提出的问题,主动认领、照单接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和项目化推进。要突出重点群体,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有序。我们将认真落实“一法一办法”促进就业的有关要求,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要强化技能培训,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我们将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规定,加快推进技能强省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要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我们将督促市县足额落实就业专项资金,加强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加大公共就业服务等促进性就业资金支出力度。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范职业中介管理,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范照兵出席联组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刚才的询问形式特别好,在前期执法检查、调查的基础上,再通过现场询问与回答,是对人民群众一个交代,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专委委员、人大代表向政府相关部门提问人民关心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严肃认真地回答委员、代表提出的问题,是应该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实现好。这次联组会议围绕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开展专题询问,目的就是通过加强人大监督,进一步推动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把这项工作进一步做扎实,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取得更好更大的效果。归结起来,这次专题询问坚持了鲜明的问题导向,8位代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紧紧围绕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专项资金保障与使用、特殊群体就业等方面开展询问;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措施。古江同志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听取意见,回答问题很中肯,改进措施很具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次专题询问通过网络直播向社会发布询问实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注关切,切实将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扩大了社会影响。为切实把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落实好,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法治思维,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监督,以法治方式推进我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从源头上找到症结,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全面落实法定责任。要加大整改力度,拿出务实管用措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就业工作加强改进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期发言人员名单:

范照兵、张古江、刘教民、宋立民、杨勇、宋丽敏、刘振洲、范振增、李志刚、刘莲花、兰保良、刘书为、高云霄、王海波、张占平、马宇骏

责任编辑:赵文强
Copyright  ©  2011-2018  www.hbrd.gov.cn  河北人大 版权所有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冀ICP备09023088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