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人大 >> 代表工作 >> 工作动态
陈春芳:让大山里的穷窝窝变成金窝窝
来源:中国人大网 2021-01-21 09:50:58
A- A+

  核心提示:一个大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村,如何在摆脱贫困的同时牵头带动整个沟域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成为当地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车谷砣村及其所在沟域的变化,离不开“自己富了,还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富”的能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

  驱车从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处高速公路下道,不远处就到了大砣山脚下。放眼望去,一条双向车道柏油路蜿蜒盘绕着大山向天际延伸。这是上山前往车谷砣村唯一的路。

  这条路不到10公里,开车却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身旁连绵起伏的高山与深不见底的峡谷形成鲜明对比,不断提醒着修成脚下的路是何其艰辛。路的尽头伸向车谷砣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正站在冬日的暖阳中向记者招手。

  车谷砣村地处太行山脉深处,是周边几个村里位置最高的一个,也曾经是最穷的一个,一度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如今,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壮大村民“共享”集体经济产业等方式,车谷砣村年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增长到2019年的万元以上,在太行山深山区革命老区村中较早实现了自主脱贫。为带动整个沟域富起来,在上级党组织帮助下,车谷砣村牵头成立了砣河沟域联合党总支,周边5个村共同纳入整体旅游开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车谷砣村和整个沟域的发展离不开这条盘山公路。而说起这条路,就一定要讲讲陈春芳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接受记者采访。摄影/王博勋

  “我放不下生养我的这片土地”

  2012年,对于陈春芳的归来,乡亲们很不理解:都说春芳到城里开了煤厂,挣了大钱,咋还能回来这穷地方当个两袖空空的村支书?这图的是个啥?真能待住吗?陈春芳向记者娓娓道来了这背后的缘由。

  一切都要从他儿时的记忆讲起。

  1970年,陈春芳在车谷砣村出生了。小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顿饱饭。家里粮食常年紧缺,只能用青菜来凑数。“一到晚上肚子就打鼓。”吃不饱饭的陈春芳经常到村上乡亲家里蹭饭。

  车谷砣人最怕过冬天。陈春芳家里一共五口人,只有三床老棉被,贫穷让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棉被也成了奢望。陈春芳的棉衣棉裤则是补了又补,棉花磨得精薄,根本扛不过冬天的寒风。村里其他人家的情况也多是如此。

  当时,要采买生活用品,必须去山脚处的团泊口村赶集。虽然路程不到10公里,但要想中午前赶到,天不亮就要出发。村里人人只有一双鞋,多用于走山路穿。为了节省着用,大人们一下山,就将两只鞋系在一起,挎在脖子上,赤脚走起路来。这个细节,陈春芳到今天还记得。

  “苦,那时候是真苦。”说起小时候的事,陈春芳特别动情:“父母生养,乡亲们看着我长大,我最知道大家有多穷,有多难。”回想起乡亲们对自己的疼爱、照顾,陈春芳脸上又浮现出幸福的笑容:“他们待我真跟对自己孩子一样亲,这份恩情我永世难忘。”

陈春芳带领乡亲们采用手抬肩扛的方式,在深山中打造出了12亩的水域,形成了一道“高峡平湖”的奇观。(陈春芳供图)

  中学毕业后,陈春芳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从一天苦干10多个小时只能挣到10元钱的搬砖小工,到电工、长途客车乘务员、煤厂装卸工,再到自己开煤厂做生意,在县城买房买车……十几年来,陈春芳吃下了常人吃不了的苦,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但无论在外面打拼多久,陈春芳总是盘算着:“干好了非把村里改变改变”。

  陈春芳的故事传回了村里,村里几个老党员合计着把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请回来当支书。“不能让乡亲们一直这么穷下去。”陈春芳放不下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更放不下这些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毅然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生意回到村里,当选村支部书记。2012年1月1日,陈春芳正式到岗,那一年他42岁。

  “这路,再苦再难也要修成!”

  陈春芳回村担任村支书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个烂摊子。

  “那时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村里人均不到3分地,年轻后生走出去,谁也不愿意再回来。”陈春芳告诉记者,村里曾经连续八年没娶过一个新媳妇,也没有出生过一个新生儿。村里许多老百姓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

  “要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第一步必须统一思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在陈春芳看来,充分发挥村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于是,他回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

  从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到结合晋察冀革命老区红色传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再到主动上门与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党员传达会议精神、谈心、动员,村里党员意识渐渐统一起来,大家都决心要把车谷砣村建设好,干事创业的热情十分高涨。

陈春芳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陈春芳供图)

  内生动力激发起来了,陈春芳决心干一件大事。

  车谷砣村有长城遗址、古栈道、千年古茶树,还是晋察冀革命老区重点村,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如何激活这些文化资产,打造车谷砣村特色产业?想来想去,陈春芳认为,修路是车谷砣村的唯一出路。

  车谷砣村是周围几个村里位置最高的,村民们想要下山,必须走山路。但这条通往外界的崎岖山路,路基窄、路况差、急弯多,车辆稍大点就难以通行。这段不到10公里的路,成了车谷砣村祖祖辈辈无法逾越的障碍,卡着车谷砣村向前发展的喉咙。

  陈春芳请来旅游开发公司现场调研,希望借旅游开发修通这条路。但找了几家,都被拒绝了。“看村里的风景和文化,许多旅游开发投资商非常感兴趣,但一看路,又都吓跑了。”对此,陈春芳不但没有灰心,修路的决心反而更坚定了:“别人不帮咱修,咱就自己修!”

  这路能不能修成?村民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世世代代都没办成的事你陈春芳能干成?村里穷的叮当响,拿什么修路?

  在党员引领下,陈春芳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请每家每户派出一名代表,去县里参观调研,了解修路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计划。“人心齐了好办事。”陈春芳当着全村人的面许下承诺:“路修不通算我个人的责任,修通了算大家的!”

  没钱,陈春芳就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将自家县城里的房子抵押贷款。村“两委”干部也都把工资捐出来用于修路。没人,陈春芳就带着村干部、党员上一线,学打眼、学放炮。渐渐,上到八十老翁,下到几岁孩童,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修路当中。一里地、两里地、三里地……有了政策资金的保障,路基一步步修了起来,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

陈春芳带领乡亲们修路。(陈春芳供图)

  不过,修路不是车谷砣村一个村的事情,需要全沟域各村的配合。为此,陈春芳白天干活,晚上一家家做工作。其中,有一家村民怎么也说不通,陈春芳就沉下心来,专门到田地里帮这户村民刨山药蛋(挖土豆),从天亮干到天黑。这户村民被陈春芳的真诚感动了,不仅同意搬迁,还成了推动修路的积极分子。

  在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斗,2016年6月29日,连接沟域内5个行政村9.75公里的通山道路,全部由原来的宽不足3米拓宽为8米,出山公路终于打通。2017年,这条被乡亲们盼了世世代代的路“淌了油”,铺上沥青,正式通车。当天,锣鼓喧天,周围村的村民都出来看热闹。大家对陈春芳竖起了大拇指,都说“之前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还真在春芳的推动下给做成了”!

  “要富,就整个沟域一起富”

  路修通了,彻底解决了整个沟域的出行难问题。但这只是车谷砣村及沟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实际上,穷山村车谷砣也有富的一面:森林覆盖率95%,山色秀美,河流穿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氧吧”。村庄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在陈春芳的计划里,做强做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把革命老区的红色涂得更红,让绿色成为车谷砣乃至整个沟域最美的颜色”,才能让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

  陈春芳认为,将特色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发展尤为重要。于是,他鼓励村民们开办山村农家院,并请专家指导村民种植桃树。为进一步增加旅游开发潜力,陈春芳带领乡亲们克服羊肠小路的交通困难,采用手抬肩扛的方式,在深山中打造出了12亩的水域,形成了一道“高峡平湖”的奇观,创造性地发展了冷水鱼养殖产业。

  为彻底改善车谷砣村人居环境,村里还建起了2栋新民居。“新民居有电梯,有暖气,有补助,自己没花多少钱。这辈子咱也没想过能住上楼房!”72岁的高大爷2020年秋天搬进了新民居,对新生活特别满意。陈春芳告诉记者,腾出的旧民居用来发展具有太行山特色的农家院和民宿,作为村民“共享”的集体经济产业。

陈春芳向记者展示车谷砣村的新民居。摄影/王博勋

  “小康路上,决不落下沟域里的一户人家、一个人。”陈春芳将眼光放向整个沟域,希望与沟域里的其他村分享发展成果,共同致富。在上级党组织帮助指导下,2017年由车谷砣党支部牵头,联合沟域内其他4个行政村成立了车谷砣沟域联合党总支,陈春芳任联合党总支书记。

  按照“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思路,车谷砣沟域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通过村“两委”+合作社+农户+旅游开发公司的“四位一体”合作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发展猕猴桃、山桃、茶树等产业,深度挖掘、整合沟域旅游资源,打造具有“一沟一特,一村一品,一庄一景”特色的车谷砣沟域生态旅游度假带。

  随着车谷砣沟域经济迅速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000余元,车谷砣村更是突破了10000元,成功带领沟域内3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1个非贫困村实现了转型发展。车谷砣村被先后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车谷砣沟域被认定为石家庄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并成功迎接了第四届石家庄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胜利召开。

  如今的车谷砣沟域,再也不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的贫困地区,而是成为了游人如织、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奋斗的劲头足了起来。

如今的车谷砣村。(陈春芳供图)

  2018年,陈春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20年,陈春芳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除了发展好沟域经济,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如何培育好“乡土人才”,让乡村经济更有后劲,一直是他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青年人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人才的归来。”车谷砣沟域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年轻人纷纷选择回村发展。放眼农村的未来发展,陈春芳提出,下一步,要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以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为抓手,立足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实际,让更多的“乡土人才”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佩瑜
Copyright  ©  2011-2020  河北人大 版权所有    WAP版网站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冀ICP备09023088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