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习近平
抽闲可多读经典
来源:河北人大 2021-06-17 11:13:53
A- A+

抽闲可多读经典

邢台市新河县人大 阎木桩

  《千字文》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启蒙教材,历来是儿童必读的课文,它和《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篇这闪烁着古代圣贤理性光芒的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寄托了我们祖先对后代进行品德教育的殷切希望。中华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悄悄地雕琢着一代代童稚的心灵。请不要见笑,我虽然年轮渐长,但是对这篇启蒙幼童的《千字文》也不时诵读。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四言一句,辞藻华丽,行文流畅谐美的经文韵律,每当捧书朗读或闭目吟诵,顿感情趣盎然,提升心智,开人心怀。

  初识《千字文》是在文革中,当时在我工作的印刷厂印制《千字文》是当作“毒草”和“批林批孔”大批判材料用的。那时候像这样内容的书籍属于“封资修”,视为 “禁书”,不象现在到各书店都能买到。我所工作的印刷厂印制《千字文》有便利条件,看到通篇谐美的经文和丰富的内容,我爱不释手,从那时起,我把《千字文》这本小册子一直保留至今。《千字文》句句引经,字字用典,文中含义丰富,包含了许多文史知识和典故,现在社会上流行、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成语、格言、警句,有许多出自于此。闲暇时不时翻阅。例如其中“景行维贤,克念作圣”意为要仰慕贤者高尚的品德行为,要克制私念以成品德完美的圣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贤思齐。还有“知过能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文中这些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也作为规范自己立身处世的格言。

  从上中学我就喜欢文言文,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初中,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论语》还要求我们背诵,有的: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岳阳楼记》等名句名篇,至今背诵还能脱口而出。殊不知背诵原文正是提高语文水平和古典文学修养的基本功,其思想内容自然也会融入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我喜爱历史课,也喜欢阅读文史之类传统的经典读物。参加工作之后,也不断买些传统史书和古典文学著作,平时常在工作之余捧起诵读,用心体悟那些古代哲学思想和圣贤先哲关于做人处世之道的古训,从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并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在阅读中,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以及那些忠贞报国,威武不屈的贤臣良将和民族英雄的故事,在我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心中始终有个坚持不渝的道德尺度,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大量经典著作。所谓经典基本上是指经史子集中国历代先贤著作,这包括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镜鉴、文学艺术等经典著作凝结了人类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些著作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更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其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支撑人类精神永久的支柱,指导着我们做人处事,激发着人们积极向上,爱家爱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

  接受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确立,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及对陶冶性情,涵养气质都有着关键的作用。经常阅读经典,也让我获益匪浅,在生活和工作中让人对天、对地、对道德、对法度心存敬畏,从而自觉地约束自我,维护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也会让人知道在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道德界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倘若一个人突破道德底线,无所畏惧,那是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都会做得出来的,但是这样的人早晚也会受到正义的严惩。在过去几十年里,把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的东西加以批判,由于国学多年失教,所以落入虚无主义,几乎隔断了民族文化的历史,致使当今时代普遍缺失传统道德和精神理想,也使得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变得令人忧虑。社会上不断被新闻媒体披露出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坑蒙拐骗以及笑廉不笑贪,笑贫不笑娼等现象,不能说不与失掉传统文化丧失了部分传统道德不无关系,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代生活的价值和对健全人们心灵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以传统文化经典和几千年来仁人志士的道德实践及高尚人格作为载体的。经典中有圣哲先贤的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智慧,展示了他们超常的悟性、广博的胸怀和睿智的眼光。读点经典书籍,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经典作品,会体会到古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也从中体念到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辉。在当今传统道德和精神理想普遍缺失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必要多读点经典书籍,用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心灵,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修养。多读点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是立身处世的基础,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为人之道及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等有正确的把握和实践。

责任编辑:吴丽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11-2024  河北人大 版权所有    WAP版网站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办
网站地图  冀ICP备09023088号-1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