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涉县河南店镇庄上村,全国人大代表、涉县林业局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刘素云正和几名村民一起查看山茱萸的长势。
“天气暖和了,山茱萸的新芽冒得很快。这段时间得到地里勤看着点,把枝干上多余的新芽去掉。”刘素云边说边利落地挥动剪刀。
“好好的新芽,为啥非得剪了?”村民刘其彪有些不解。
“这些树苗已经坐果,过多的新芽会分散营养,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产量。”刘素云拿着一根枝条站起身说,“你看,上面这些绿色的小疙瘩就是茱萸果,这才是咱们要好好看护的‘金疙瘩’。”
涉县拥有广阔的山场、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林果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林果种植面积达58.6万亩,拥有核桃、花椒、黑枣、连翘、柴胡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在过去,乡亲们种植的林果经常卖不出好价钱,守着“金山”却端不上“金饭碗”。
“虽然涉县有着优越的资源条件,但不少地区的林业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尤其是在粗放的经营模式下,零散种植、采摘和销售林果产品,收益不高。”刘素云说。
怎样扭转这一局面?刘素云认为,关键要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做精。
扎根林业33年,刘素云几乎跑遍了涉县的山山水水。2022年,当得知一家中药材企业正在为种植山茱萸选址时,她一下子就想到了曾经调研过的庄上村。
“这里交通便利,林地面积大,村民发展林果经济的积极性高。”刘素云说,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庄上村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职能部门+村委会+农户”模式,建起全县首个山茱萸种植基地,企业出资承包1500余亩荒坡地,雇村民栽种和管理,刘素云等涉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自那以后,刘素云每月都要往村里跑七八趟,手把手地教村民整地、栽种、剪枝和病虫害管理等技术。到了管护关键期,她干脆住在村里,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刘老师”。
庄上村党支部书记刘方明就是刘素云的“学生”之一。“跟着刘老师学技术,大家都成了种植的‘好把式’。如今,有50多名村民领着工资打理这1500多亩山茱萸,加上之前土地流转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刘方明高兴地说,等到明年正式进入采摘期,不仅这些村民收入会增加,企业还会给村集体分红。
“作为一名林业人,要让大山绿起来,还要让山区群众富起来。”刘素云说,她将继续呼吁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做好技术服务,持续扶持林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