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已从事三年科普工作的刘蓓蓓正忙着转评科普职称。“今年我省职称评审中新增了科普专业,我们有了对口的晋升通道。”她高兴地说。
刘蓓蓓不知道的是,这来自一位省人大代表的积极建言。
省人大代表、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科技信息中心主任贾琳琳经常组织和参加科普活动,她发现科普工作者满怀热情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却缺乏相应的职称评价体系。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提升科普能力的关键。过去,科普人才普遍面临上升通道狭窄等难题,对科普事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贾琳琳代表说。
怎样打开科普人才成长通道、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带着这个课题,贾琳琳代表深入调研,走访了博物馆、科技馆、中小学校等单位的上百名科普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详细记录下大家的意见和诉求,整理形成了《关于增设科普专业职称促进科学普及和教育发展的建议》,并在今年初召开的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
在建议中,贾琳琳代表提出,应为科普工作者规划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并加强对科普职称持有者的激励,由政府部门提供项目资助、学术交流、成果奖励等支持。
建议提交后,很快引起了省人社厅的重视,他们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科普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反复打磨评审标准、量化指标等条文细节。
今年6月,我省在职称评审中正式增设科普专业,并出台《关于河北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学技术普及专业职称评审条件说明》。
在刘蓓蓓看来,有了职称评定标准后,科普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更加清晰。“我们要主动适应职称评定新要求,在提升科普内容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使科普传播既有料又有趣。”
科普工作者成长的通道打通了,但贾琳琳代表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长效机制保障实施。”她说,现在许多企业、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对申报渠道、流程了解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职称评定的参与度。此外,还应继续加强评审部门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让评出来的科普人才真正用得好。
“科普职称评定关乎科普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希望能推动更多优秀科普人才涌现。”贾琳琳代表说。(记者 卢旭东 霍相博)